为探寻古琴艺术的当代传承路径,7月14日,计算机学院数融乡韵社会实践团赴湖南省浏阳市杨花村,专访古琴制作师刘辉武,深度挖掘其数十年坚守古琴制作的故事,并探索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融合的创新可能。
(图为刘辉武向团员们讲述他的故事 张煊越供图)
一见倾心:从琴艺到匠心的跨界坚守
2012年,刘辉武因古琴“形音之美”与这一千年乐器结缘。为深入理解古琴精髓,他远赴杭州拜师磨砺琴艺,后又潜心钻研古琴制作技艺。其“择一器终老”的执着感动当地,杨花村村委会特为其设立工作室,助力非遗传承。实践团成员周雨琦感慨:“刘老师从爱好者到匠人的转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热爱与坚持的力量。”
匠心淬炼:与大漆共舞的岁月沉淀
古琴制作中,髹漆工序堪称“鬼门关”。刘辉武向大家坦言,大漆过敏导致皮肤红肿溃烂是常态,妻子亦因不忍目睹而远离工作室。一床良琴需历经三四年反复髹漆、阴干、调音,精品更需五年沉淀。面对“十万匠人难出一人”的行业困境,他仍坚守手工制作标准。“现代技术或许能提速,但无法替代时间赋予的音色灵魂。”团队成员段梓俊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图为刘辉武制作古琴的画面 张煊越供图)
文化突围: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之思
访谈中,刘辉武直言古琴传承面临“曲高和寡”的现实挑战:“与西洋乐器相比,古琴学习周期长、收益慢,受众自然受限。”但他并未止步——除古琴外,他还联合其他非遗传承人尝试复原失传的“瑟”,追寻“琴瑟和鸣”的古典意境。这种文化自觉引发实践团深思:在快节奏时代,如何让“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数字赋能:青年学子的非遗传承使命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立即展开研讨。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构建古琴制作数字档案,开发VR古琴文化体验程序,并尝试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非遗技艺,将成为团队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队长谭易龙表示:“我们希望借助数字技术,让古琴以更生动、更现代的方式呈现,吸引年轻一代关注与传承。”
此次探访不仅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也激发了他们对科技助力文化传承的思考。如何以数字创新激活非遗生命力,将成为实践团未来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计算机学院 文/胡洋 李敏骅 易芳羽 图/张煊越 向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