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清晨,岳阳市平江县童市镇小学的教室里传来朗朗读书声。计算机学院“E 路童行”社会服务队在此开启趣味课堂,以《心向阳光,守护成长》为主题,通过沉浸式教学与互动游戏相结合,为乡村孩子们送上暑期社会实践第一课。
破冰互动,搭建心灵桥梁
“老师,这个游戏好有意思!” 课堂刚开始,志愿者们设计的“名字接龙”“情绪猜猜乐”等破冰环节就点燃了气氛。五年级学生李雨桐举着画满表情包的卡纸,兴奋地向同伴展示自己学到的情绪管理小技巧。服务队队长张悦介绍:“首日课程特意弱化说教式讲解,通过12个趣味互动设计,让孩子们在肢体接触与语言交流中快速熟悉彼此。”在“压力气球”环节,孩子们将烦恼写在纸上塞进气球,集体踩爆的瞬间爆发出的不仅是欢呼声,更有释放情绪的轻松。志愿者王浩宇在课后记录:“当看到孩子们主动拉着我们的手分享秘密时,就知道这层心墙已经被打破了。”
模拟法庭,培育规则意识
“被告小明在教室里乱扔垃圾,违反了校园卫生公约!” 随着“小法官”陈梓涵敲响自制木槌,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正式开庭。服务队选取“课间追逐打闹”“私拿他人物品”等8个典型校园案例,让孩子们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在辩论中明晰行为边界,在寓教于乐中明确校园规则意识。
“以前觉得把同桌的橡皮带回家不算大事,现在知道这是侵犯他人财产权。” 参与庭审的四年级学生吴宇轩认真地说。志愿者们还配套发放了《小学生行为规范漫画手册》,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卡通故事,课间时分,不少孩子围在一起翻阅讨论。
暖心卡片,筑牢实践根基
夕阳西下时,37 名孩子举着亲手制作的“成长心愿卡”与志愿者们合影。卡片上“想当一名保护小朋友的法官”“希望每天都能上这样的课” 等稚嫩笔迹,成为首日课程最珍贵的纪念。童市镇小学教导主任刘芳全程观摩后评价:“这种‘玩中学’的模式,让孩子们在两小时内就记住了6条法律常识,比传统课堂效率高太多了。”
据悉,“E 路童行”服务队将在未来15天里持续开展编程启蒙、红色教育等特色课程。首日课程形成的《乡村儿童心理状态观察报告》,已为后续教学方案调整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正如志愿者们在队旗上写下的誓言:“用十五天的陪伴,种下影响一生的种子。”这场始于欢笑的成长之约,正悄然书写着更动人的篇章。(计算机学院 文/胡洋 刘敏维 图/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