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领域概况、优势与特色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点依托学校工程类优势学科和移动商务智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新零售虚拟现实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移动电子商务2011协同创新中心、生态环境大数据与智能决策技术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培养系统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基础理论、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较高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教授的带领下,该领域形成了机器视觉与虚拟现实技术、模式识别与商务智能、大数据处理与高性能计算、物联网智能感知与智慧管理、分布式自适应软件与协同计算5个研究方向。该领域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现有专职硕士生导师3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27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教授、“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首席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国家级人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科委学部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高层次人才。该领域通过与经管类优势学科交叉融合,面向商贸流通等行业,构建了移动商务环境下大数据决策、电子商务安全、在线金融即时交易等产学研用平台。该领域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湖南省双一流建设专业,先后与长沙景嘉微、东华软件、南威软件、长沙信息产业园、御家汇、艾瓦特网络科技等10余家软件及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近五年来,该领域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近100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在《Nature》、《Information Sciences》《中国科学》《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或被SCI/EI收录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30余项,获湖南省光召科技奖等省部级科技奖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培养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在电子信息领域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与设计、工程研究与开发、工程实施与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熟悉电子信息行业领域规范,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
(一)机器视觉与虚拟现实技术
机器视觉与虚拟现实技术方向依托新零售虚拟现实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新零售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消费者购物行为与体验、感知图像质量评价和虚拟现实场景设计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 该方向培养感知视觉分析、虚拟现实环境设计和应用等方面具有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能够在信息处理行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技术研发、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模式识别与商务智能技术
模式识别与商务智能技术方向依托新零售虚拟现实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移动商务智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面向商务安全认证的生物特征识别、面向商务智能的目标识别、智能信息处理系统软硬件设计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该方向培养智能信息处理、生物特征提取、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具有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能够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技术研发、工程应用、科研教学和系统运作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大数据处理与高性能计算
大数据处理与高性能计算方向依托移动商务智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云计算及服务计算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该方向培养大数据分析和高性能计算领域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可在IT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与决策咨询公司等单位从事技术开发、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四)物联网智能感知与智慧管理
物联网智能感知与智慧管理方向依托新零售虚拟现实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移动商务智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智能传感器、泛在感知与普适计算、物联网网络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无线定位技术、智能感知技术、决策技术等研究领域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该方向培养物联网智能感知、物联网智慧管理、物联网系统应用等领域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可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五)分布式自适应软件与协同计算
分布式自适应软件与协同计算方向依托新零售虚拟现实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移动电子商务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该方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分布式无线网络协议设计、分布并行体系结构、多态模型和协同设计的方法、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与计算、多主体学习、群体智能、海量数据并行处理、多源信息融合与数据挖掘、智能终端模型等。该方向培养互联网协议与软件设计开发领域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可在互联网公司、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与科硏院所等单位从事软件开发与设计、教学与科硏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四、学习年限
电子信息的学制为3年,实行2~5年弹性管理。凡修满规定学分、科研成果突出并达到学校规定的其他条件者,经导师同意,可申请提前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因故不能按标准学制完成全部学业者,经本人申请、学院同意、研究生院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不含休学时间)。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均按《湖南工商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及延长学习年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培养方式
(一)采用在校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是研究生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课程学习须按照培养计划严格执行。其中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校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在校内或企业开展。专业实践是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二)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成立以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由校内教师与行企专家共同组成的导师组,共同对研究生进行指导。
(三)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和校企联合培养制。
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专业实践、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共建联合培养基地。
六、课程设置
(一)理论课设置
理论课分为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以及补修课。
1. 公共学位课(6学分):学位公共课为全体电子信息硕士生应学习的外语、政治类等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理工科) 2学分
第一外国语 3学分
工程伦理 1学分
2. 专业学位课(14学分):专业学位课为电子信息硕士研究生应学习的共同性课程。
3. 选修课(10学分):选修课是为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培养深入研究电子信息领域某方向的能力而设置的课程。
4. 补修课:补修课是指本专业本科生必修、但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未修过的课程。研究生修习补修课不得少于2门,补修门数、具体科目根据研究生学科与知识背景由导师决定。凡有补修课程未修完或补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二)教学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主,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免修免考
1. 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达到《湖南商学院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和学位英语考试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免修免考条件者,凭考试成绩单原件申请免修免考。研究生在学期间连续在国外学习或工作一年以上的,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和学院主管院长审核,凭护照签证原件和复印件到研究生院培养办办理免修免考留学国外语。
2. 对于研究生在国外留学期间所修的专业课程,由本人提供学习成绩证明原件和课程考试有关资料,由学院主管院长审核并认定对应培养方案内的相应课程,到研究生院培养办登记成绩。
七、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是电子信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充分、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本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
实践环节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生要提交专业实践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对研究生实践环节实行全程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专业实践质量,主要反映研究生在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方面取得的成效。
专业实践的基本范围或基本形式包括:
(1)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2)参加国际国内技术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3)参加实训基地或国内外相关单位的应用项目研究与开发。
(4)参加综合案例分析、职业素质教育、学术研讨、电子信息综合实践与专业实习等。
(5)论文写作训练
“论文写作训练”由校内导师具体负责指导和考评。完成“论文写作训练”课程论文并经导师考核合格,或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均可获得论文写作训练学分。
八、学分规定
模块名称 | 学分要求 | |
必修课 | 公共学位课 | 6 |
专业学位课 | 14 | |
选修课 | 选修课 | 10 |
补修课 | 不少于两门 | 不计学分 |
专业实践 | 综合案例分析 | 2 |
职业素质教育 | 1 | |
学术研讨 | 1 | |
电子信息综合实践与专业实习 | 4 | |
论文写作训练 | 1 | |
合计 | 39 |
教学实行学分制,培养内容包括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环节。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总学分为39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为30学分,专业实践9学分。理论课18学时计1学分。
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的考试成绩达到75分以上方可获得学分,选修课的课程成绩合格即获得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研究生必须达到规定学分方能进行学位论文开题与答辩。
九、考核方式
(一) 公共学位课和学位基础课的考核以笔试为主。
(二) 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考核采取笔试或课程研究报告的方式,以了解硕士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三) 在第三学期,由导师和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业务能力等情况,同时对研究生参加科研、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考核小组应以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十、学位论文
研究生应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设备和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学位论文时间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成效。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专业文献阅读、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学术调研、论文撰写、中期检查、论文评审等环节。所有环节均应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和管理办法执行。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工作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湖南工商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以及《湖南工商大学关于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若干规定》等文件要求进行。
论文评审应审核研究生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学位论文须有2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须由5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一般应当是从事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研究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或具有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专家。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均应有相关企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参加。指导老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十一、毕业与学位授予
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查同意后,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录:
电子信息研究生教学基本环节设置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总 学 时 | 学 分 | 学期 | 开课单位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必修课 | 公 共 学 位 课 | 3001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0111003 | 综合英语(专硕) | 54 | 3 | √ | 外国语学院 | |||||||
0071002 | 工程伦理 | 18 | 1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小计 | 6 | |||||||||||
专 业 学 位 课 | 0081007 | 工程数学 | 72 | 4 |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0071003 | 现代操作系统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1004 | 高级算法设计与分析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1005 | 高级数据库系统与应用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3031006 | 大数据技术基础 | 36 | 2 | √ | 大数据与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 |||||||
0071007 | 高级计算机网络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小计 | 14 | |||||||||||
选 修 课
| 0072003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2009 | 云计算技术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2010 | 数字图像处理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2011 | 数据可视化与虚拟现实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3032001 | 商务智能与决策 | 36 | 2 | √ | 大数据与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 |||||||
3032003 | 最优化方法与应用 | 36 | 2 | √ | 大数据与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 |||||||
0072012 | 信息安全技术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2013 | 分布式系统与软件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2014 | 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2016 | 物联网技术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2017 |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2018 | 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2019 | 虚拟现实技术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2020 | 新零售及智慧物流管理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2021 | 现代信号处理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2022 | 嵌入式系统开发及应用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2023 |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2015 | 前沿信息技术专题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2024 | 模式识别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小计 | 10 | 10 | ||||||||||
专 业 实 践 | 0073001 | 综合案例分析 | 36 | 2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3002 | 职业素质教育 | 18 | 1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3003 | 学术研讨 | 18 | 1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3004 | 电子信息综合实践与专业实习 | 72 | 4 | √ | √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
0073005 | 论文写作训练 | 18 | 1 | √ | √ | 各导师 | ||||||
小计 | 9 | |||||||||||
毕业应修总学分 | 39学分 | |||||||||||
备注 | 补修课程:0074001数据结构、0074002操作系统原理、0074003计算机网络、0074004计算机组成原理 1.公共学位课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和选聘教师授课。 2.在本科阶段没有系统学习过指定补修课程的(以成绩单为准)研究生、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须补修指定的补修课程,同时参加相应的课程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不计学分。 |